【暑期活动】七彩云南游学日记

来源:北京十二中发布时间:2015-08-26
\
 
  暑假期间,由北京十二中26名师生组成的科技夏令营,在云南开展了为期八天的天文、生态、少数民族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学生们以日记形式记录了活动的全过程,与您分享。

  7月13日第一天享科技盛宴,感民俗风情(王楠)
 
  凌晨5点,北京十二中"云南天文、生态、少数民族文化主题科技夏令营"的同学们在本部校区集合完毕,沐浴着初露的朝阳,踏上了去往七彩云南的旅程。

\
 
  同学们经过了5个多小时的飞行,于12:50到达了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接下来,专车很快将大家接到了科技夏令营的首站—海拔1943米的云南天文台。云南天文台是中国实力最强的天文台之一,随团的高中部物理老师浦仕毕就是毕业于此,并最终获得天文学博士学位的。在这里,一位慈祥和蔼的曾毕业于北师大的老专家鲍梦贤教授带领我们参观了日晷广场与太阳历广场,他风趣幽默又缜密严谨,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旁征博引、纵横古今为大家详细地介绍了日晷的类型、赤道式日晷计时的原理、时区和历法与日月地球的关系等,也提出了他对现行高中地理教学关于时区方面的一些改进意见。相信大家一定从他的讲话中受益颇丰。
  傍晚,大家参观了云南天文台直径40米的大型射电天文望远镜,它是全国第二大的同类设备。它如同一个大型的雷达,专门用来接收宇宙中的微弱信号。目前,它正在为嫦娥工程服务,负责接收月球车传回的各类参数。

\
 
  入夜,同学们在天文科普馆的穹顶下用400毫米口径的天文望远镜观察了土星。随行的张立云老师还用专用转换镜拍摄了土星的影像。接下来,天文组的同学还要继续用自带的望远镜观星。
 
  7月14日第二天求知博物馆,探索民族村(杜嘉茵)
 
  今天,北京十二中科技夏令营的同学们分别参观了云南民族博物馆和云南民族村,一天的民族文化考察丰富了大家的知识,开阔了眼界。

\
 
  早上我们一行17位同学呼吸着清爽的空气出发了,首先来到了云南民族博物馆。在这里听了学校专门请的专家给学生和老师的小型"讲座",主要讲述了云南居住的二十六个民族的人口分布及他们传统的服饰特点,诸如藏族的骑士服以及彝族的桃花服等。随后专家又带领我们参观并且介绍了云南各民族的历史和他们佩戴的挂饰讲究,这些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后,同学们又进行了自由参观。整个博物馆以在云南所居住的民族的音乐、服饰、文字、绘画及日常生活的几大主题为主,表现出了各个民族文化迥然不同的特点。

\
 
  在白云飘然的下午,老师们带领同学们造访了云南民族村。在导游的带领下,大家先后参观了蒙古族,彝族,苗族及纳西族等民族的特色建筑以及文化景观。各民族不同的饮品小食,各色各样的建筑风格令老师和同学们大开眼界。到处都有每个民族不同的小玩意在销售,每一个民族的有自己专属的"村",而且没有被现代生活的快节奏气息所感染,相当的原生态化。每个民族都非常热情好客。导游是苗族人,为大家讲述了关于每个民族的建筑风格特点由来,生活环境以及最为重要的民俗特色——习惯、规矩等。尤其是每个民族自己的规矩,如果不清楚的话可是会闹笑话的。大家一路走,一路听导游讲解,边听边看,对云南各少数民族文化又增加了更为丰富的认识。
 
  7月15日第三天湿地生态考察,丽江天文观测(吴麒童劼怡)
 
  今天是我们科技夏令营云南之行的第三天。晨曦未升,坐了一夜火车的我们来到了美丽的丽江,虽然同学们都很累,但每个人都对今天的活动内容满怀期待,兴奋地讨论着今天的计划。

\
 
  早饭后,同学们来到了拉市海高原湿地保护区,拉市海距丽江古镇有十几公里,在玉龙雪山的南面。海拔2700米左右,这里有一个高原湖泊,面积很大,约有9平方公里。水草丰美,四周环山。
  同学们先是听了自然保护区的专家讲解保护区的有关知识。之后,生态组的同学继续学习生态知识,大家了解了很多有关湿地的内容。在专家的带领下,又实地观察了很多动植物,搜集整理了很多以前不了解的生态知识。天文组的同学们则是与指导老师一起组装望远镜,进行鸟类的摄影活动,但不尽人意的是,由于天气等原因,并未拍出较好的照片。

\
 
  在一顿丰盛而美味的午饭后,同学们来到了丽江高美谷天文观测站。在等待专家讲解的期间,天文组的指导老师浦仕毕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了一些天文知识。随后,观测站的和寿圣教授为同学们介绍了天文观测站的大体情况。讲解完毕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对天文站2.4米的望远镜很感兴趣,强烈要求去参观。而天文组的同学们仿佛是来到了自己的乐园一般,即使外面寒风刺骨,一路上也是欢声笑语不断。刚登上旋转梯,同学们便被望远镜露出的一角震惊了。在得到和教授的准许后,同学们纷纷与这庞然大物合照,用镜头记录下它的身影。

\
 
  7月16日第四天东巴文化博物馆与束河古镇(李柏喜吴睿)
 
  上午8点40分,我们十二中科技夏令营的老师同学们来到了东巴文化博物馆。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和力民老师接待了我们,并带领我们参观了博物馆。负责生态、民俗考察的同学参观并了解了关于东巴文化的起源、礼仪、东巴象形文字和关于纳西族的古代书籍。具体有:纳西族的服饰、生活习惯、祭祀活动、东巴文化、东巴字等。天文组的同学则在和老师的讲解下了解了用东巴文字写成的二十八星宿和星轮图以及古代的纳西族人民怎样使用星轮图。同学们各有各的收获,但都感受到了古代纳西族人民的聪明智慧。

\
 
  接着,同学们进入白沙镇,到两位纳西族人的家里进行详细的纳西民俗调查。两位纳西族人都对纳西族的古乐有很深的研究。一位纳西族老人向我们介绍了洞经音乐和白沙细乐,主要介绍了白沙细乐的七个乐章。另一位纳西族人和万元则为我们吹奏了白沙细乐的第一、第六乐章,以及介绍、演奏一种纳西族特有的乐器。从他们的介绍中,我们熟悉了纳西族的古代音乐,了解了它们的特性。从同学们的提问和老师的讲解中。我们知道了这种音乐和乐器已经列入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以更容易被人接受,更容易普遍学习、传承它的人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广。

\
 
  下午,我们来到了束河古镇。同学与老师六个人结成一组,进行参观。在石板路和阁楼中,我们的心灵沉醉在这种古朴优雅的环境中。
 
  7月17日第五天木府的故事(初琦范伊琳)
 
  今天上午,我们十二中科技夏令营一行人参观了丽江古城木府。通过导游的讲解,我们了解到木府是一座纳西族的土司府。木土司家族统治纳西族长达四百七十多年之久,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共有22代土司。大旅行家徐霞客,受19代木增土司之邀,站在距木府一里外写下"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的题词。后年间,清朝杜文秀起义时将其烧毁,文革时又被破坏一部分。后来丽江发生七级大地震后,在原址上又恢复了它的原貌。而至于土司"木"姓的来历,则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赐予的,由"朱"字去掉一撇一横得来,由此可见明朝廷对纳西木府的重视。

\
 
  "北有故宫,南有木府"。在木府,我们领略到一个辉煌一时的大土司家族的兴衰史。木府门前的牌坊上镌刻着明神宗钦赐的"忠义"二字。整个木府占地46亩,中轴线更是长达369米。议事厅是议政的地方,在议事厅的天井内刻有一条龙,俯瞰整个议事厅,而议事厅的主座上则覆盖着一张虎皮。既然不是天子,为何要在椅子上盖虎皮呢、刻神龙呢?木土司这样的做法十分高明地掩盖了自己想要称霸的雄心:让天子监视着自己,福泽万民。

\
 
  生活区则是土司家族居住的地方。在这里我们了解了有名的一位土司夫人:阿勒邱。据说阿勒邱十分能干,身高175,脚长42。纳西族以胖为美,以黑为贵,因为纳西族人认为腰细的女人干不动活,而阿勒邱则是一位典型的当家妇女。后代人们经常用"阿勒邱"来赞美勤劳能干的女人。

\
 
  木府的宏伟令人叹为观止。走进议事厅的大门,仿佛又能看到那一代代土司为族人思虑的情形;踏着一块块青砖石路,走进土司家族生活的地方,我们感受到了纳西族人的勤劳。昔日真正的木府早已不在,但纳西族人对如家人般的土司那份感恩崇尚心却将永存。
 
  7月18日第六天深入民俗古寨,感受赤色远征(郝鑫霖周茗洋)
 
  上午我们首先来到了玉龙县石头乡金华村,金华村是受旅游业冲击较小,原始民俗保存较完整的纳西族村落。我们入户采访了村中的老书记和汝贤的家。和书记向我们大致介绍了一下村中的情况以及这几年来的变化。

\
 
  和书记介绍说,村中原来是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主要种植小麦、水稻、玉米。但是种植这些粮食作物只能解决村民的温饱问题,一年下来并没有什么剩余的粮食。于是政府根据村中的情况,开始提倡了种植部分经济作物。因此这几年来村中的部分土地种植上了烟草、大蒜等。普通的粮食作物一亩地大概能有1000元的收成,而经济作物每亩的收成则不低于5000元。这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状况。并且金华村的村民科学种植粮食,根据烟草的特性采取作物轮耕的种植方式。
  接下来我们便来到了下一个纳西族村落——丽华村。全村一共有66户人家,270多口人。在这里,我们采访了3位和氏老人以及村长和吉林。我们从85岁的和明贵老人那里了解到这几年来村子的发展十分迅速,由以前的靠挖蕨菜、磨米糠面果腹,到现在的每年都有富余的粮食;从以前的道路十分崎岖,都是泥泞的土路,到现在已经有了许多条石板、柏油路。和崇义老人是一位驯鹰人,今年80岁。"鹰猎"是纳西族独有的一种打猎方式,也是一种保护庄稼十分有效的方式。驯鹰人运用一种由两片木片组成的可以发声的工具,模拟幼鹰的声音,来捕捉幼鹰。经过训练的鹰可以帮助村民驱赶麻雀,保护庄稼。现在"鹰猎"已经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鹰猎"是人与动物的一种和谐共处,互帮互助的完美体现。

\
 
  接下来我们便来到了长江第一湾,这条湾改变了长江的整体走向,使长江由向东南变为向东北方向,最终注入东海。最后我们来到了长征纪念馆,在这里我们缅怀先烈,铭记历史,感受着红军战士勇于奉献、为了人民不顾一切的大无畏精神。
  今天的活动使同学们受益匪浅,每个小组都各有收获。
 
  7月19日第七天黄山镇南溪村入户调查(杨静怡秦筱笑)
 
  上午,我们来到了海拔3058米的黄山镇南溪村,村委会副主任和力军为我们介绍了他们村的基本情况。他们村一共有379户,1519人,有6万多亩林地和2万多亩耕地,已种植洋芋和油菜为主,人均收入7500多元。南溪村是云南玛咖种植起源地,最早的玛咖种植就是从他们村开始的。这里有一所寄宿小学,学生总共只有70多人,有很多村民外出打工,开出租车。他们很注重对山林的保护,合理适当地砍伐保护。介绍完村里的情况后,和主任又热心的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

\
 
  我们第二位拜访的是和建良老人,老人已经73岁了,他热情的为我们讲解了关于火塘的一些禁忌和习俗。老人年轻时还是优秀的纳西歌手,他还为我们演唱了几种民歌。第三位是和丽元老人,通过他的介绍我们了解到他的父亲和爷爷都是东巴,但是由于文革到他这一代就没有传承下来。很多年前,这里的东巴是很兴盛的,现在已经消失殆尽了。

\
 
  用过午餐后,我们来到了黄山镇柏华村,见到了老书记和文龙老人,老人听说我们来自北京,十分兴奋为我们唱了《梦中的香格里拉》。他担任了十多年的生产队长,并在97年担任了旅游接待户。老人说感谢党和国家的政策,使他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最后一户是和举大,老人写得一手好字,经常给别人书写对联。还曾经担任过数学老师。他们村因为是土司后代而十分重视教育,培养了很多的大学生。
  下午16:26,我们结束一天的考察乘坐火车离开了丽江。
 
  7月20日第八天云南师范大学(李晨牛雨萱)
 
  今天早上,我们考察团全体成员正式结束了对云南省丽江的考察,乘坐火车回到了昆明。吃过早饭后,我们来到了位于昆明市内的云南师范大学。

\
 
  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是抗日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也就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的临时结合而成的。离校门口不远处有一块绿地,上面有名人的雕塑,看一看石头上的碑文,我们可以知道这所西南联合大学出过不少名人,其中就包括我们今天家喻户晓的朱自清、闻一多、华罗庚等学者。在这之后我们参观了校内的校史博物馆,一名校内的义务讲解生带我们参观讲解了整个博物馆。我们了解到了在抗日时期当时学生们的艰苦学习历史,在12.1事件中,西南联合大学还损失了四名师生,学校还为这四名师生和其他在抗战中牺牲的师生立了墓和墓碑,其中就有闻一多先生的衣冠冢。

\
 
  校内还专门保存了一间当时的教室,可以看见,本来就不大的教室中摆满了椅子,对此我们大致可以还原出当时的艰苦情况。我们也认识到了当时人们求学的不易,无不对在抗战中求学的先辈们产生崇高的敬意。
  游览完西南联合大学的旧址,我们步行前往了昆明市中心翠湖公园对面的云南陆军讲武堂。这所建筑大致是一个"回"字形,中间的一块空地就是当时的练兵场。讲武堂培养了一大批革命家、军事家。开国元帅朱德、叶剑英也曾在此就读,称其为"革命的熔炉",虽然博物馆今天闭馆。但同学们通过查找资料,还是学习了很多知识。每一个到达这里的人,也都会被它的气场震撼。
  这次云南考察到这里就结束了,同学们不同程度的了解到自己想学习的知识,掌握了大量数据。我们怀着依依不舍地离开云南,乘飞机回到了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