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部校区开展教研组读书分享会活动

来源:北京十二中发布时间:2022-09-01
\
 
  8月29日,本部校区各教研组开展了读书分享会活动,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组

  8月29日下午,本部校区历史教研组召开了本学期第一次教研组会,并开展了读书交流活动。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优秀的书籍就好像是和崇高的人对话,教师读书则可以从书籍中享受教育教学的乐趣,从书籍中找寻理想的栖息地,同时增强教师的人文底蕴。独学则无友,良好的交流可以让灵动的思绪碰撞。因此,本次教研活动,历史组教师们各自分享了暑假期间读书的心得和感悟。韩丽老师结合丰台分院的活动,参与编写了北京十二中老特级教师李秉国先生教育叙事一书。韩老师深入研究了李秉国老师的学习和教育教学经历,敬佩李老师独创特色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学习更新教学技术。作为一名大教育家,李老师的格局和情怀不仅仅是由于天赋,更与老先生一辈子的勤奋、努力和谦逊有关。李老师的教学事迹引发了韩丽老师对教书育人的深思,也使得历史组教师能再一次感受老教师风采。刘佳兴老师分享了在暑假期间阅读的《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一书,本书的作者萧乾是二战期间中国派往欧洲的唯一一名战地记者,书中收录的新闻稿和回忆录记录了作者在二战中的亲身经历,尤其是亲历的联合国成立大会和审判纳粹战犯等重大事件,是珍贵的史料,阅读本书有助于了解战争和战后历史中的一些细节,既可以作为导入故事,又可以增加读者对历史的感性认识,刘老师还分享了一些具体感受。梁建老师分享的书目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梁老师结合暑假期间自己给学生布置的任务,自己也重新回顾了这本史学名著。梁老师列举了两段之前没有重点关注过的史料,有了一些全新的不一样感受,如“穷则变”一词在近代,人们认识“穷”往往是从头破血流的失败开始的,也就是,每一次变都是外来侵略推动的产物。由此,梁老师认识到此段话的试题研究价值,并表示将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创新落实。罗晓静老师分享了《深度学习理论》一书,罗老师先分析了当前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当前中学教育已不再单纯追求知识,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能力,一方面,教师要坚持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学生也要发挥主体作用。据此理论,罗老师提出了高中历史教学改进策略,从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进行了解释,并做了示例。最后,罗老师对考试、教学和育人三者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教研组长田子刚老师分享了《中国共产党简史》一书。作为献礼建党百年的党建读物,本书可谓是当前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叙述的标准范本,书中全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现行历史教科书即以该书所划分的历史时期为标准。田子刚老师认为,教师在备课时,可利用书中最新观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化、更新。因此,本书是一本党史教学必备的案头好书。本次历史组的读书分享交流,书籍种类多样,内容丰富,既涵盖教书方面又包含育人内容,既有学术专著提升深度,又有党史标准读物拓展广度,是一次让人受益匪浅的学科组教研活动。通过分享交流,充分调动了历史组教师们的读书热情,有助于形成好读书、读好书的阅读氛围,拓宽教师知识视野,助力教师队伍建设。今后,历史组将继续坚持阅读,使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共育心灵阳光,点亮心灵智慧。

物理组

  8月29日,一个忙碌且充实的暑假过去了,北京十二中本部校区生物教研组的全体老师再次相聚生物实验室,分享自己暑假中读书学习的收获。第一个进行分享的是孙荣新老师。她阅读的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静静走在喧嚣中》。这本书成书于季先生的晚年,这位老者用他阅尽一个世纪的眼睛再次审视自己的一生,回忆人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孙老师特别强调了季老对恩师陈寅恪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的敬佩,提示我们在教学中也要保持科学、严谨。随后游士伶老师进行了她的读书分享。她推荐的书是《人体简史》,这是一本科普向书籍,十分适合推荐给学生阅读。游老师从班主任的角度出发,谈到了班级建设、书籍阅读与科学素养培养之间的关系,为年轻班主任们提供了工作思路。李辉老师分享的是《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是一本著名的教育类书籍,主要探讨了德育方面的教学重点和策略。作者从一个班级的教育教学过程出发,讨论了教师如何面对学生失败、如何开展道德培养、如何维护学生自尊等多个问题,为我们在教学中与学生相处提供了榜样和思路。明海楠老师在暑假重新阅读了海明威的著作《老人与海》。在重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令她最感动的是老人难以撼动的热情和能再一次出发,面对挑战的勇气。在不同的年龄阅读同一本书,也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也提示我们在工作中要保持学习、保持进步。李鹏老师阅读的是路遥的名作《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来源于作者本人青少年时期的困苦经历,描述了主角孙少安负重前行、不愿放弃的人生道路。李老师分享了书中的一些名言,鼓励大家将面对困难的痛苦转化为向着希望前进的动力,同时也接受命运不完美的安排,努力走出自己精彩的人生之路。之后进行分享的是赵倚晴老师,她阅读了著名生物学家,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之一沃森的回忆录《双螺旋》。这本书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沃森从加入实验室,结识克里克到最终揭示双螺旋结构的过程,是少见的第一视角科研历程展示。赵老师希望将这本书推荐给学生,让更多人了解科研不只有苦与累,也有志同道合的快乐与片刻放松的自由,鼓励更多学生喜爱科学,走上科研道路。李华老师分享了阅读《终身成长》一书的感受。这是一本心理学书籍,对“僵固式思维模式”和“成长式思维模式”的形成、培养和结果进行了讨论,提示培养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形成为自己学、为自己做的习惯,不断追求和实现自己的价值。对于成人,改变和成长更为重要,因为成长是无关年纪的,不如说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最后,秦超勇老师分享了自己阅读一系列历史类书籍的感受。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曾发表讲话,提出全体党员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作为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人民教师,认识历史、学习历史也是教师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多读历史,才能更好地认识现在,走好每一步,奋斗每一天。在进行读书分享的过程中,台下聆听的老师们热情地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有的老师甚至在会后迅速打开购书平台的软件,准备购买分享会中的各种书籍。假期是教师自我提升、充电学习的最好机会,相信这次读书分享也能进一步促进老师们的学习热情,带着更饱满的激情、更充足的动力进入到新学期的工作中去!

语文组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2022年8月29日,北京十二中本部校区语文教研组开展了暑期读书分享会,与会者包括科研部主任戚光宇老师、语文教研组长石磊老师以及本部初中和高中的全体语文教师。老师们的分享书目涉及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众多领域,呈现了一场异彩纷呈的文化大餐。首先是初二年级的王圆圆老师分享了郭瑞祥的《天风海雨词中龙——辛弃疾传》,她带我们回顾了辛弃疾“壮岁旌旗拥万夫”的传奇经历,也解读了他“无人会,登临意”的辛酸,更让我们对他“了却君王天下事”的满腔报国热忱肃然起敬。传记的阅读有助于知人论世,更好的解读词人的作品及情感。姜定宇老师分享的书籍是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本书入选中国教育新闻网“2018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他的分享让我们意识到学习素养的本质是心智的灵活转换,项目化学习旨在让每个孩子成为心智自由的学习者,这对于未来教育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康玮玮老师分享的书籍是《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指引我们如何避免陷入说教,用充满爱与尊重的眼光看向孩子的内心,用更有人情味、更有情趣、更贴近生活的言语打开孩子的心灵之窗;同时还可以帮助我们在关键之刻给陷入亲子矛盾的家长以合理适度的提醒,让教师家长一起回归教育的本质,时刻记得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一个具备健全身心和爱的能力的孩子。胡鸿琳老师分享的书目是《在北大听讲座》系列书目,这套丛书鸿篇巨制,可见胡老师在假期中丰富的阅读量。胡老师重点围绕常森的一篇《理解孔子》分享自己对孔子哲学和智慧的渐进式理解。她的分享启迪了我们对传统文化和教育的理解,更激励我们担当起民族文化复兴的重任。牟颖老师分享的书目是《西游记》,她重点结合第58回《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一章向我们分享了“批注式阅读法”。牟老师的分享涵盖精读标题、文学常识积累和诗句赏析等多个方面,并就具体细节谈及自己的深入理解。这启迪我们,学会秉承内心的感受进行阅读,便会发现一个不同的世界。卢丽华老师在观看电视剧《人世间》后阅读了同名书籍,她用简洁有力的语言向我们分享书中蕴含的智慧“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无论社会如何变化,对爱情的坚守、对友情的担当、对亲情的守望总是令人敬佩、让人感动。卢老师通过本书寄语我们“做个平凡的人,过平凡的生活。”戚光宇主任分享的书目是《刘家魁叙事诗选》。戚主任反复阅读本书后,向我们倾诉了他阅读后最真切的感受。他认为,刘家魁的叙事诗记录下这个时代人的生存境况、追求、痛苦、梦想、希望,具有历史的厚度和强烈的爆发力。戚主任带我们品读了诗歌中对纯美人性的讴歌、对社会正义的真诚呼唤、对美好心灵的热切追随,同时他也表达出对现代诗的无限期待。司庆臣老师分享的书目是周宗奎主编的《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学习》,本书突出反映青少年心理学的新近研究成果。司老师通过介绍青少年在认识、学业、身体、社交等方面的发展特点,提醒我们注重依据青少年的独特定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赵华老师分享的书目是苏童的《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她将分享的标题拟为“泥土在叹气”,结合书目分享作者及自己对生命价值的深度思索——只有在土地中,生命才会以另一种方式开始;基于农民对土地的眷念,赵华老师还开展了北京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对故乡情怀的探寻,提醒教师们增加对试题中对乡土、农村文章的关注。刘莉柯老师分享的书目是学校推荐阅读篇目《教学勇气》,她结合自身的阅读体会和授课经验畅谈她的新发现: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好老师能够在生活中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系起来。刘老师的分享提醒我们要看到一粒沙中的世界,要看到一朵野花中的天堂。杨毅老师带来的书目是段江丽的《红楼人物家庭角色论》。因为《红楼梦》是一个体量庞大、意味深厚的“训练场”,而且进入了高中整本书阅读,地位显著。而本书视角新颖,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即语言、思维、审美、文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张建忠老师作为压轴出场,向我们分享了一部裹挟着民国气息的文论集《民国文论精选》。张老师带我们回顾了很多经典文章如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等,让我们对民国期间的各种不同思想主张、不同流派学说有了进一步了解。交流会的最后,石磊老师对分享情况作了总结,并部署了新学期的任务;戚主任也对本部语文教研组表达了美好的期待与祝福。面对崭新的学期,我们必将弦歌不辍,砥砺深耕!

化学组

   “阅读书,悦分享””,8月29日下午,化学组在实验楼阶梯教室开展暑期读书交流活动,旨在分享假期读书感悟,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拓展教育视野。杨瑾老师分享了《终身成长》这本书,杨老师通过经典的案例介绍了人的两种思维方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对于个人成就的影响。杨老师总结到: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无关年纪,无论何时、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李莉老师阅读《孩子,你为什么不听话》分享了“一分钟批评”方法应用到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中。李老师认为优秀是教出来的,你想让孩子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孩子,关键你有没有用心去做,是不是真诚地面对孩子。张青伟老师阅读《教学的勇气》,结合自身三十年的教育生涯,分享自己对教育、教学的感悟。张老师坚持“为人要诚实、对朋友要真诚、做事要尽力而为”的座右铭,秉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的教育宗旨,以最大的热情教书、以最真挚的感情关爱学生,获得学生的尊敬和喜爱。杨国锋老师分享《极简》一书,极简生活是风靡全球的一种最有价值的生活方式——在你拥有的一切之下,发现你想要的生活!不妨尝试减少20%的物品,提高80%生活品质,让让物质仅为你的生活服务,过上自己真正重视的高品质的生活。兰宁静老师分享了《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介绍了核心素养导向的深度学习方式。深度学习的实施步骤:确定具有挑战性的单元主题—围绕单元主题制定学习目标—根据单元主题设计学习活动—认真做好持续性评价。深度学习不仅要“深”下去,还要“远”开来。最后,张素格老师分享了《考试心理学》一书,这本书可以帮助解决部分学生“平时学习表现很好,但考试的时候总是发挥不好“的问题,通过练习书中介绍的一些小方法,如腹式呼吸、脚踏实地等,让自己的身体放松下来。本书就像一个工具箱,介绍了9种实用的工具,帮助学生在极度紧张的考场上让自己保持冷静、自信和专注,从而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数学组

  8.29日下午,本部数学组开展暑假读书交流活动。老师们结合自己阅读的书目进行了精彩的分享,假期的持续充电,让老师们收获良多,对新学期充满期待。陈立刚老师阅读了《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一书,他主要从“为什么要推进深度学习、什么是深度学习、怎样实现深度学习和怎样推进深度学习”四个方面与老师们进行交流。他认为深度学习要立足于推动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的教学改革,着力研究当前我国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从整体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作为教师,只有读懂学生才能设计出好的学习任务,教师只有尊重差异,才能够兼顾各类学生。熊梦清老师作为青年班主任,她学习《优秀班主任主题班会设计方案》和《优秀班主任带班方法》两本书籍,明确了自己带班的方向。她分享了班主任带班方略的四个方面,真爱在“严”、博爱在“法”、偏爱在“准”、厚爱在“暖”,班主任要做到讲求方法和技巧的育人,把握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时机和契机。杨雪琴老师根据自身情况,在假期阅读了《班主任工作漫谈》。她认为班主任要积极乐观,笑对人生,这样才更容易使学生受到感染,容易使学生性格开朗乐观。班主任首先要对别人要一片好心,与人为善;要看到自己的长处,特别要少想一些自己无法改变的弱点;也要看到自身的渺小,对待人生的不幸要用笑来使它减半,善于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寻找欢乐。同时,她也对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给出多条建议,值得青年老师们学习。
高宇老师讲到教育要回到“原点”,所谓“原点”,一方面是指试题涉及的“数学的原点”,即数学本身的概念、性质、定理、公式、基本方法、数学思想、关键能力等;另一方面是指给出的“试题的原点”,即试题的“个性情境”,包括涉及的题型、数据、结构、待求待证以及由已知得到的推论等;当然,数学解题教学还必须回归“学生的原点”,从学生的思维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霍玉峰老师介绍了《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提出的两条戒律,第一,不可教太多科目,准确道出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同时教好太多的科目,倘若求量不求质,又与教育的目的相违背。第二,所教科目务须透彻,告诉教师们对于自己的教育领域,一定要教出点不一样来,不能照本宣科,进行机械灌输,而是该有这门科目的特有的思想,甚至是作为老师多年来自己的感悟。张志刚老师通过阅读《考试的改革方向与工作建议》一书,分享了关于未来考试的改革风向。对于命题形式改革方向:一是减少客观性试题比重,二是提升情景化命题水平,三是增加开放试题的比重,四是增加综合性试题的比重。对于试题内容的改革方向:一是重视知识的理解、能力应用结构化考察,体现做中学、用中学;二是重视对实践经历,实践能力的考察,促进实践性教学内容落实。孙婧莹老师在阅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提炼出理解一词既有横切面上的能解释、能阐明、能应用、能洞察、能神入、能自知六个方面,也有横切面上的需要熟悉的知识、需要掌握和完成的重要内容、大概念和核心任务三个层面,理解是多维立体的结构。其最高层次是关于知识迁移的,如果具备真正的能力,就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对知识与技能的有效迁移能力是我们在不同的情境和问题面前创造性地、灵活地、流畅地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李秋莲老师通过阅读《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书,体会到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过程,把学习当作一种发自内心的、反映个体需要的活动。学生应该视学习为自己的迫切需要和愿望,坚持不懈地进行自主学习、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必要的时候,也要适当进行自我调节,使学习效率更高、效果更好。与此同时,个人在学习过程中,要对自己进行正确、及时有效的评价和审视。马超周老师介绍,深度学习并不只是多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或教学模式,更是数百年来优秀教学实践及理论研究成果的升华和提炼,是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化。她和大家分享了两次倒转。第一次倒转,即相对于人类最初的发现、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首先是一个“倒过来”的过程——它不是从摸索、试误开始,不是从实践开始,而是直接从认识开始,有目的地指向人类已有认识成果的学习;第二次倒转,即在承认“第一次倒转”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与知识的心理距离及学习感受,把第一次“倒过来”的过程再“倒回去”,既化解学生的学习困难,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又从根本上保证“第一次倒转”的意义与价值得以实现。蔡春晖老师分享到深度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能将外在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但教学内容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学生的精神力量,必先转化为学生能够进行思维操作和加工的教学材料,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最终转化为精神力量。刘刚老师对本教研组的老师阅读分享给予充分肯定,老师们都对书中内容进行深度理解和内化,教师们利用读书分享这个时机,将输入的知识再输出,相信老师们会有更多收获。新学期,数学教研组全体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发挥集体力量,助力青年教师成长。

艺术组

  8月29日,艺术组在教研组长张璐老师、备课组长陶航老师的带领下在高一(7)班开展了暑期读书分享会。美术组汪纹西老师暑假读物为马克思·范梅南的《教育的情调》,借这本书了解孩子充满可能性的世界,看到孩子教会我们心怀希望和保持开放,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故事,看到真正的教育者应有的样子:敏感而机智,关注孩子的独特之处,关注孩子的个体生活世界。张璐老师借由一本书,一个点,触发一个探究,一节课,解决一个“历史遗留”的困惑。由《教堂建筑的秘密语言》理解西方古典建筑的布局、材料以及各种装饰的象征意义,从而更深领会这些建筑的庄严圣洁的氛围。赵晶晶老师的阅读的书目为《景观社会的图像》,该书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当代艺术中关于现代社会问题的一系列反思。在网络媒体对意识形态的操控下,作为教师如何保持警觉和自律,抵御景观社会下的乱像,用真善美带领学生们追寻本真的自我,不断叩问生命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而这也是美育的意义所在。张秀梅老师在暑期线上教师研学中收获颇丰,从引人入胜的表达方式和所有学习中的高频词句中积累有助于教学的资料、素材,结合家庭教育的思考来进行学习分享,结合精美的ppt展示自己的学习方法。音乐组车姗颖老师利用假期时间研读了《音乐美学基础》一书。车老师通过对核心观点音乐审美条件、音乐审美状态、音乐审美观点三方面感悟收获到进入审美状态是要有条件的,审美活动和认知活动是有区别的,音乐欣赏应该按照审美规律来进行,否则无法真正进入到审美的状态,对于音乐作品的评判,审美个体只能按照萝卜青菜的主观原则,而审美群体则应该遵循萝卜或青菜的客观原则来进行。音乐组刘璟璇老师给大家分享了名为《被讨厌的勇气》一书,其中刘老师表示书中引人入胜的点在于这是由一位哲学家和一位自由作者通过五个晚上对话的方式,引出了很多关于阿德勒的观点。刘老师通过阅读分享给了大家自己对于五个夜晚对话的感受,例如第二夜对人类的三大课题工作、交友、爱的思考,如何处理这三类问题,即不要用人生谎言回避课题等,希望大家也可以阅读后学会自活、打破束缚、自在生活。音乐组周洋老师在本次暑期教师研修中被专题《我心中的“国之大者”》视频深深吸引,因此选其分享给大家。习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提到“国之大者”,那么何为“国之大者”,周老师引用了长征时期炊事员心怀大局体现出其担当的事例,为大家讲述了心怀“国之大者”就是要求理解事务的时候明白事务的发展,不是片面单一的,而且全面系统和普遍联系的。作为教师要在提升政治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中践行,做好每一件小事就是在成就“国之大者”。最后陶航老师选择了《音乐活动心理学 理论与实践》给大家作分享。陶老师首先从作者及书籍简介方面进行总结,而后在心理素质的培养、音乐思维能力、人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之间不可能划分出明显的界线等多方面为大家详细讲解并阐述了自己阅读观点,陶老师的激情演讲使老师们对其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每一位教师的分享,老师们提高了政治思想,收获了教育心理、教学方法、艺术专业等多方面的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增长知识交流感受,共同进步。

英语组

  8月29日下午,北京十二中本部校区英语教研组在高一(3)班举行了假期读书分享会,活动由教研组长常贞老师主持。初二、初三、高一、高二的英语教师参与了分享,一起畅谈对于教学的收获与感悟。何淑菁老师和大家分享了《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处理:感知与应用》这本书。这本书以具体的课例阐述了如何针对阅读教学中语言处理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指导教师要基于需求整合语言,要创设情境积极运用语言处理问题。何老师从话题、功能和修辞三个视角,阐述了从感知探究入手,通过整理语言实现语言应用的重要性。最后,基于案例,何老师为大家详细解释了以上三个视角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为大家的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张帅老师为大家带来了《深度学习 走向核心素养》读后感悟,按照what, why, how的思路,全方位介绍了本书中“深度学习”的核心概念。首先,张老师为大家简要介绍了深度学习的内涵、意义、目的和任务,从理论层面进一步认识“深度学习”。接着,张老师分享了在落实“深度学习”过程中,要倡导单元学习策略,教师对教学内容要进行二次开发,完善评价体系,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给予即时具体的反馈,探索多样化作业,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郝楠楠老师分享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对于“优秀的教学不能被降格为技术;优秀的教学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善”做出了详细解读。在《教学勇气》中,作者帕克·帕尔默领着教师,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而郝老师认为,对读者来说,本书需要翻看研读的勇气;对作者而言,是十年撰写,甘于沉寂的勇气;是潜心教育,敢于自剖和反思的勇气;是认清“现实”仍勇敢向前,且想为他人照亮前路的勇气。为此,作为教师,要鼓足教学勇气,选择教育、投入教育。 柯茜婧围绕着“共同体”这一核心概念,也分享了自己对于《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的见解。在作者看来,真正好的教学不在于技术层面,而是来自教师的自我认同和完整;我们诊断学生健康状况的方式决定着我们提供治疗的方法;最重要的意义是引导教师心怀希望地展开教学。同时,柯老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指出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教学困窘以及如何进行共同体建设,从而寻找内心信仰与真实的世界。针对同样的一本书《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赵恬瑞老师基于教师内心需要自身认同和完整,分享了实现自我认同的方法。首先,赵老师由几个问题发出提问:学生的问题在哪里?学生为什么沉默?课堂的中心是什么?并给出解答:学生的沉默可能来源于恐惧或希望发出自己的声音。为此,教师应做到多倾听、多宽容、多关注、多尊重。接着,赵老师分享了本书中最重要的现象,即教与学的悖论,并得出结论:以主体为中心,多了解自我独特性,就能学到展示而非演示自我个性的技巧,优秀学习就此产生。南宫东奇老师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分享了对于《深度学习》这本书的看法。在南宫老师看来,深度学习可以理解为教学规律在教学实践的具体化,其蕴含的五个特征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三个层次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倡导的单元学习也正是我们正在践行的教学原则,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指导。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促进学生自觉发展“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两次翻转”。丁琳老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和大家分享了《新视角英语语法——英语语法你不知道的那些事》这本书。丁老师从语法的定义出发,详细分析了is和was,event和events,and和but等细节会产生的区别以及带来的影响,借由Lawrence. A. Weinstein的话,让大家意识到语法的人文性和表达力,并指出语法意识比语法规则更重要,最终得出结论:语法不是机械的规则,而是思维的工具。王金老师分享了自己对于《教师挑战》这本书的感悟。王老师认为,老师首先要了解孩子学校表现的心理动机,影响孩子,才能有效纠正他们的缺点。其次,老师要分析学生行为背后的家庭原因,鼓励要落在实处,要了解孩子的生活方式,关注群体讨论,关心孩子的自尊心。孩子的行为模式可分为四类:积极建设型,消极建设型,积极破坏型,消极破坏型,而每种类型的应对策略和处理方法像极了“见招拆招”。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新课标中对于高中英语单元整体设计的要求,基于大观念以及教学评一体化的概念,常贞老师安排高二、高三两个备课团队为大家进行优秀案例分享。首先,李婧老师代表高二年级备课团队,分享了选择性必修一U1 Relationships的单元整体设计分析。首先,李老师分享了教学理论依据与指导思想,包括课程内容结构化、课程内容情境化;英语学科大观念应该是主题大观念和语言大观念的融合,基于大观念的教学评价不是对学生知识了解的评价,而是对学生将所学迁移到新情境中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的评价。之后,基于具体语篇,李老师从内容概览、语篇内容、主题意义和语言知识四个方面分享了如何形成主题大观念和教学小单元。基于主题大观念,本单元被划分为4个主题小观念;围绕relationships,本单元被划分为感知与感受、回顾与回应,反思与反省以及改变与改进四个教学小单元。李老师的分享细致完整,逻辑严谨,非常值得大家学习与借鉴。最后,张小羽老师和大家分享了北师大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一Conservation的教学课件及背后的设计思路,这份课件制作十分精良,细节满满,获得了北京市一等奖的荣誉。张老师分享道,这一单元教学的理论依据包括六要素整合、大观念引领的单元整体教学以及核心素养落地。其次,在具体进行文本分析时,老师关注到了内容分析与学情分析(主题认知和语言知识),用对钩和画叉的方式,直观表达出学生的已知情况和未知领域。接着,由大观念引导,确立了三个教学小观念和小单元,即环保迫在眉睫、人类正在行动、以及人类生活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平衡,从意识拓展到行动,建议将教师教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最后,张老师分享了教学小单元1中的具体案例,重点介绍了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凸显出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落实,并按照话题整合单元词汇,打破单元壁垒,帮助学生积累应用词汇。在整节课的实施中,践行了单元整体教学,教学评一体化,重组教材内容,拓展语言素材,基于主题意义探究落实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大家受益匪浅。“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作为老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从而达到“给学生一桶水”的目的。英语组老师们的分享十分精彩,分享的书籍种类丰富,既包括专业技术类书籍,也包括教育心理学类书籍,为新学期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过程中,大家也收获良多!

思想政治和心理组

  一场秋雨带走了夏日的酷暑,迎来了和煦温暖的秋天,又一个新学期如期而至。8月29日下午,思想政治和心理学科的各位老师们齐聚高一六班教室,开展教研组新学期计划交流会和暑期阅读分享会。心理组李春花老师分享了享誉国际的心理治疗师路斯·哈里斯的《幸福的陷阱》,从关于幸福的四个迷思入手,简要梳理了为何人们容易陷入“越是努力追求幸福,就越会长期遭受痛苦”的恶性循环,之后介绍了接受承诺疗法(ACT)的六个核心工具:解离、接纳、接触当下、全然觉察、寻找价值和承诺行动。心理组赵恺琪老师分享的书籍是日本天才作家中岛敦的中短篇小说集《山月记》,这是一本借用中国古典文学故事为外壳,充分发挥作者想象力进行再次创作的作品,呈现出古典美与现代感,同时深入人性,引发深思。其中,在本书第一篇《山月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羞恨日益助长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其实,任何人都是驯兽师,而那野兽,无非就是各人的性情而已。”深深触动我们,不管通过这面镜子映照他人的心理,还是窥视自我的人性,我们不得不折服于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卓越表达艺术。政治组宁双双老师暑期阅读并推荐了《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宁双双老师分享道:“我们始终都是通过赋予现实意义来感受现实的;我们感受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经过了理解的某种东西。这种意义往往或多或少是没有完成的、不完善的;甚至可以说,这种意义永远都不是彻底正确的。意义这个领域,就是一个存在谬误的领域。”。政治组赵云峰老师这次为我们推荐了R.基思·索耶编著的《剑桥学习科学手册(第2版)》一书。本手册系统诠释了教育工作者如何应用学习科学来设计有效的和创新的学习环境,包括学校课堂和非正式的学习环境,如科学中心、课后俱乐部、在线学习等。赵老师阐述,“学习科学是研究教与学的一个跨学科领域,涵盖了认知科学、教育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人类学、社会学、神经科学以及其他领域。本手册向读者介绍了强有力的变革教育和学校的方法,这种方法基于学习科学,目的是设计新的学习环境以帮助人们学习得更加深入和有效。本书的每一章都描述了令人兴奋的新的课堂环境,这些环境是基于人是如何学习的科学设计的”。政治组端木雯敬老师阅读的书籍是朱明光主编的《思想政治 教师指导》一书。端木老师阐释了对学业质量,学业质量标准,学科质量水平的理解。另外,端木老师从“如何看待学科核心素养水平与学业质量水平的关系?”“如何把握学业质量水平的呈现方式?”“差异化的行为动词:如何理解学业质量的不同水平”几个维度进行说明。政治组董然老师为我们介绍了《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董然老师分享道:“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共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在于正确理解生活的意义。家长和教师应培养子女对他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政治组陈明丽老师介绍了《马克思靠谱》这本书。陈老师分享道:“《马克思靠谱》本书用走心、妥贴且青春的表述方式讲述了马克思的一生及思想理论精髓,让年轻读者们穿越时空,与一个有血有肉有灵、与九零后的心灵足迹无比契合的马克思相遇,有趣、有料、有识。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时代要求,马克思主义也面临着进一步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的问题。《马克思靠谱》用通俗易懂、极富感染力的方式,再现了马克思真实的个人形象和魅力,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下的积极现实意义,真正让马克思主义飞入了寻常百姓家。”政治组徐嘉老师此次阅读的书籍名字叫作《美国中小学生社会技能课程与活动》。徐老师分享道:“现代社会的家庭结构日益多样化、大众传媒网络化加上教育观念的偏差是导致中小学生社会技能缺失的三个主要原因。针对开放复杂的现代社会体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全方位的培养观念,协同发挥好各个培养主体的教育功能,使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形成合力。社会技能是热认知、情感及行为能力的综合表现技能,因此要遵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使学生掌握社会技能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鼓励其通过观察模仿,积极参与交往实践活动,再反复练习就可以内化为稳定的社会技能”。政治组袁宁老师分享了《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一书。袁老师分别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样做的解读阐述深度学习。教育部修订了新的初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引领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评价体系、教学组织管理制度等全方位的变革。旨在通过改进教育教学,指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这里所提出的深度学习不仅强调学生的深度思维,更是站在人类历史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来思考教育问题的,强调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能够创造未来美好生活的社会人;同时更关注对教学本质的研究,指向课堂教学,让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的真正的深度学习在教学中得以落实。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更需要人类进行深度学习。读书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存在方式,一种审美情趣,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命寄托,一种人生境界。通过政治组的读书分享会,展示了各位老师们假期阅读的成果,大家在交流分享中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智慧,调动了各位教师读书,读好书的积极性。读书分享会结束后,思想政治学科教研组长唐敏老师带领老师们确立了新学期细致的教学计划和安排,阐述了新学期最为关键的几个时间节点,解决了在座教师有关于教育教学的一些困惑。另外,唐老师和赵云峰老师组织全体政治组教师讨论新学期的三项重要议题,对新学期思想政治学科组的模拟政协提案、思政周、辩论赛进行了详细安排,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强调要切实提升本学期集中备课的效率和质量,将各备课环节落实到位。在座各位教师学习认真,收效明显。各位老师充满了工作激情与斗志,细致的工作计划和安排也使得各位老师信心满满的应对新学期的工作任务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