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太空航行的未来都是黯淡的”

来源:北京十二中发布时间:2022-06-17
\

  在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天舟四号之际,为了让同学们更近距离地了解我国空间科研和航天工程的历史和前沿,6月11日,北京十二中本部校区的同学通过线上形式,共同聆听了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勇教授带来的《中国的航天》主题讲座。

  刘勇教授从人类探月的历史讲起,以苏美太空竞赛为引子,讲到我国“绕、落、回”的三期探月工程。太空竞赛初期,从苏联领先美国,到阿姆斯特朗踏出“他的一小步,人类文明的一大步”;对月球探索初期,中国一直没有机会踏上航天舞台,但中国奋起直追,发展迅速,在火星探测中令全世界瞩目。接着,刘教授讲到了前路漫长的火星探测史,在介绍完火星的地理状况后,同学们深刻意识到了火星探测路程远、难度大的特点。

  刘教授接着提出了曾经的火星上水与大气存在的可能,引出我们进行火星探测的目标之一就是寻找水,寻找生命,寻找生命存在的痕迹。同时也讲到了火星探测飞掠、环绕、着陆的三个阶段与我国火星探测中的环绕器与着陆器。讲座的第三部分是一直以来万众瞩目的载人航天工程,从太空第一人尤里·加加林,到中国的天宫系列,以及从宇宙飞船到空间实验室再到建立空间站的一系列目标。

  在这一部分,刘教授强调空间站要有可持续性,能够保证常驻太空且能够长期正常运行,这样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与价值。航天员在返回的过程中进入大气层需要面临的风险,都需要通过反复实验测试来采取有效措施,包括返回舱的外形与材料的选择等。在每个部分的讲述中,刘勇教授先为同学们科普相关的宇宙环境与天文知识,再绘声绘色地为同学们讲述前人做出的努力,最后罗列中国在此方面的的成就。

  同学们既学到了知识,又在刘勇教授的讲述中,感受着我国在航天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刘勇教授用这样一句话为整个讲座收尾:“从长远的时间尺度来看,在这无数可能的未来中,不管地球达到了怎样的繁荣,那些没有太空航行的未来都是黯淡的。”

  著名的宇宙航行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也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中国航天事业所创造的这些有形和无形的财富,是我们这个民族不竭的物质和精神宝藏。探索无垠的太空是航天人永无止境的事业,而我们中学生也有着我们的事业。

  同学们在观看之后,不但踊跃提问,也写下了自己的感想。

  这节课,我了解了中国航天从飞船到空间站、从登月到火星探测的发展历程,更是懂得了航天工作者“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同时我看见了中国科技水平、国家实力的增强。其实不仅在航天方面,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我们同样用实力证明了自己。——初二(2)班  吴简如

  中国人在太空一次次迈出的一小步,汇聚成了中国航天的一大步。在每项航天任务圆满完成的背后,是无数航天工作者为之付出的不懈努力。正是航天工作者们兢兢业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才使得神舟13号顺利返回地球,使中国航天有了新发展,他们是国家的建设者,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在科研过程中,他们会遇到许多挫折与困难,会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们要忍受与家人离别之苦,与冷漠的数据度过无数个日日夜夜。使他们继续坚持下去的,是他们的爱国之情,他们以热爱祖国为荣,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有着强烈的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将实干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一步一步把中国梦变成现实。创造未来的美好生活,需要一代代人埋头苦干和接力奋斗,需要每个人在各自岗位上付出更多的辛勤和汗水,只有继续发扬实干精神,才能用我们的劳动创造新的辉煌。——初二(2)班 李墨琪

  我与航天结缘于2010年的国庆,嫦娥二号在那天启程,前往36.3万千米外的月球。液发二十喷出的炽热气流在我幼小的心中种下航天的种子。之后,我成为了一个航天爱好者,关注着每一次中国航天的重要发射,并有幸与神舟十号共生日。——高二(1)班 黄湛远

  此次讲座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对探究精神的重拾。正如刘教授在讲解奥林匹斯山时所说:能够接受新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够对现象提出质疑、提出猜想,并尝试解决。亲身的思考和探求,某种意义上比一味地接受重要得多,也有意义得多。看着同学们在讨论区畅所欲言,我感受到了大家的热情和对航天知识的渴望,同时也意识到了我在探究精神上的缺失,这引起了我的思考。——高二(2)班 吴家天

撰稿丨张思勤

延伸阅读

05·16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