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音乐之种,点亮金帆之光丨庆祝北京十二中金帆民乐团成立40周年系列报道(一)

来源:北京十二中发布时间:2021-10-11
  北京十二中金帆民乐团诞生于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时代。1981年,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以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作为教育改革的切入点,时任北京十二中校长的陶西平先生率先倡导成立了校民乐队,正式开始招收民乐特长生。十二中民乐团从此成为了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探索的“小岗村”,开拓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新篇章。

  值此建团40周年之际,为纪念中学生艺术团,尤其是北京十二中金帆民乐团的发起者和领路人——陶西平先生,乐团现任负责人、北京十二中学生部副主任陶航在《北京教育》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陶西平与中学生民乐团》的文章,重温陶西平老校长创立中学生民乐团的教育理念与创新举措,并在此基础上反思学校管理者的教育视野、创新思维与办学特色的内在关系,尤其关照新时代学校美育变革之召唤,探索21世纪中学生民乐团发展新思路。本文亦是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专项“创新方法与教育创新融合发展研究与示范”子课题“我国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的研究成果。

 
\

\
 
  1981年,在陶西平校长的倡议与具体指导下,北京十二中正式成立民乐队。在当年的招生过程中,特别关注有民乐特长的学生,并在当时招生政策框架内为他们顺利入学创造条件。

  民乐团第一届学生、现任北京十二中科丰校区执行校长史卫东于1981年被保送至十二中初中部就读。由于他在演奏柳琴、贝司方面的特长,入校后即被选入民乐队,并成为第一批优秀学生代表。当年,陶校长亲自参与特长生的选拔与乐团组建工作。学校从丰台区小学毕业生中认真遴选出首批民乐特长生,并在陶校长直接关心下组成一个小型乐队。陶校长关注乐队里每个孩子的成长,他那些体贴的话语至今还温暖着首届民乐团师生。

  据担任北京十二中1984届初三年级教学的吴玉泉老师回忆,有个学生叫黄文胜,是1981年首批按音乐特长生招收的,口琴吹得特别好,也是乐团(竹笛)骨干,只是文化课的成绩不是很好。在一些老师的眼里,这个学生顺利升入高中学习的希望不大。于是,一些老师在教研会上提出放弃这样的学生,以便把工作精力放在升学希望大的学生身上。此时,陶校长明确指出,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并要求老师们一定在文化课学习上多帮助他。可见,陶校长对于素质教育的本质有着清醒的专业理解,深谙“不以分数论学生”的教育理念,他心中装着每一个学生,不抛弃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陶校长带领全体教师坚持“育人首位”的教育理念,把对于民乐团学生投入的热忱化为学生成长的内驱力。在民乐团建立初期,以黄文胜为代表的乐团学生在校内外各类演出活动中崭露头角,成为当时学校美育实践的中坚力量。

图为杨悦奇老师(民乐团第一任外聘专家)、黄文胜老师(民乐团1981年招收的第一届特长生代表,现任中国口琴学会会长),刘志荣老师(民乐团第一任管理老师),史卫东老师(1981年被保送至十二中初中就读,后被选入民乐队成为第一批优秀学生代表,现任北京十二中科丰校区执行校长)回忆陶西平老校长于1981年组织并亲自参与选拔第一届民乐特长生场景的文字说明。

  回顾40年来北京十二中金帆民乐团的育人实践,我们始终铭记陶老校长带领师生创立民乐团时期的艰苦而又自豪的岁月。1981年首批特长生的招收,也被视为北京市第一批探索音乐特长生招生改革的尝试。陶校长着眼于民乐团的建制和学校整体布局,经过短短两年多时间的特长生招生与培养的探索,1984年,民乐团已经由原来十几人的规模,发展成为新中国第一个现代编制的中学生民族管弦乐团。

图为1983年北京十二中“纪念毛主席诞辰90周年”专场晚会上的表演

图为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庆祝大会陶西平老校长亲自指挥乐队

  后来,陶西平先生担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长,他的艺术教育改革理念也从一所学校扩大至北京市全部中小学,并立足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大视野,长远谋划北京市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大格局。他提出建立高规格北京市中小学生金帆艺术团的构想,并在全市力推金帆艺术团的建设。在此背景下,1987年,北京十二中民乐团作为北京市率先创立的规范化学生艺术团,整体规模已近百人,光荣地成为北京市首批金帆艺术团之一,并参加了市金帆艺术团建团的演出。

图为1987年我团作为北京市首批金帆艺术团,参加了市金帆艺术团建团演出

  北京十二中金帆民乐团的建立,不仅是北京市中小学和全国中小学艺术教育实践变革的重要策源地,也带动北京市金帆书画院、金鹏科技团、金奥运动队的蓬勃发展。北京十二中民乐团建设的具体改革措施,又为北京和全国各地中小学的艺术团队建设起到了示范与引领作用。我们回望民乐团近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陶校长对于素质教育的认识是深刻而敏锐的,与当前《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赋予美育的内涵不谋而合。陶西平先生关于民乐团建设的教育理念与路径探索仍然能够引导我们反思特色办学方向与实践策略。

  陶西平先生在民乐团建立之初就十分重视顶层设计,坚持专业取向,坚持国家级正规乐团的建制水准;坚守业余性质,充分利用并有效拓展学生的课余时间,助力学生的特色成长。

  坚持音乐育人的定位。民乐团通过成功实践,为素质教育在十二中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切入点。从根本上看,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学生乐团与成年人的职业乐团、专业院校乐团存在鲜明差异,其建设与发展更需要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未完成性,尤其要重视乐团的教育使命与责任担当。从“五育”融合的大前提看,民乐团作为学校美育工作的主阵地之一,必须发挥以美育人、以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作用。因此,让学生在民乐团活动中更好地将音乐内化于心,是中小学民乐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教育任务。

  坚持专业水准的取向。陶西平先生因其良好的音乐修养,以及中西方音乐交流的世界眼光,敏锐地捕捉到了学校发展中学生民乐团的历史契机,充分反映了高水平学校管理者的战略眼光。当然,从专业角度看,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让一支中小学生组成的业余乐团具有一定专业水准,是学生乐团专业发展与管理的重中之重。北京十二中的历届校领导都十分重视乐团建设的专业水准,始终坚持聘请音乐学院的专家为学生进行专业辅导,乐团由十几人的民乐队迅速发展为拥有现代编制的民族管弦乐团,学校还特邀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指挥、现代民族管弦乐团的“开山鼻祖”彭修文先生来团指导,为民乐团带来了最前沿的专业信息和全新编配的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

图为1989年中国现代民族管弦乐队创立者民乐泰斗彭修文先生为乐团指挥

  坚持弘扬民族音乐。陶西平先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荣誉主席后,为加强中外教育合作交流奔走于世界各国之间,十二中金帆民乐团的师生也同样肩负着传播中国民族音乐的重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者走上国际舞台,并得到广泛好评,彰显了中国学生的艺术素养。多年来乐团参与接待外事交流演出60余次,先后出访过日本、美国、英国、德国、奥地利等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绽放新时代中国学生的风采。

图为1997年我团金帆民乐团在亚太地区青少年世界遗产论坛上演出并与陶西平老校长亲切合影

图为2015年北京十二中金帆民乐团参加联合国系列活动出访美国

  今天,回溯民乐团40年来的发展历程,乐团创立、学校艺术教育实践变革、学生个体成长都和国家宏观层面的改革形势紧密相连。在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作为基础教育改革切入点,陶西平先生倡导并率先垂范艺术教育。同时证明了:一位卓越教育管理者的前瞻性眼光与创新思维不仅塑造着学校文化特色,也深刻描绘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的人生底色。

  供稿丨金帆民乐团

延伸阅读

05·16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