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耕读文化 共建太空农场 ——北京十二中本部校区“太空农场”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正式启动
来源:北京十二中发布时间:2021-03-2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具有综合育人价值”。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劳动教育是成长成才的题中之义。3月23日,北京十二中本部校区举行“太空农场”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启动仪式。北京十二中校长蒋炎富、副校长崔茂华、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张统雨、学生部副主任何文轶、高一年级组长季虹老师以及高一年级部分师生一同参与了此次活动。
自古以来中国即以农立国,耕读持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征。农耕经济是塑造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根基,“耕读文化”作为农业社会的文明基因一直渗透在中国人的生活生产方式、道德学养、为人处事乃至各类文化艺术之中。
“太空农场”是学校为学生搭建的一个集实现农耕劳动教育、劳技学科教学、校园环境绿化、学生观赏实验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践基地。同学们不仅“足不出户”,在校园内就能近距离接触自然耕种环境,开展以农作物培育为基础的观察选种、种植、栽培、松土、施肥、记录等活动,还能充分锻炼自身的劳动基本技能和科学探究思维,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与责任感。这片校园内的农场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参与劳动、动手实践的热情与积极性。
蒋炎富校长在启动仪式的致辞中着重介绍了“劳”的内涵。“劳”字是会意字,在小篆字体中,上面是焱,即“焰”的本字,表示灯火通明;中间是秃宝盖,表示房屋;下面是“力”,表示用力,指要通过辛勤的付出才能奋斗出充满光明的未来。随后,蒋校长向参会的同学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和要求:希望同学们不吝体力、精力和智力,在劳动中运用知识技能,创造知识、创造未来,实现自我价值。
张统雨博士在发言中提到,中国的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古有白居易观刈、范成大看耕作,这些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传承和弘扬中华农耕文化,展现新时代中学生的创造力和精神风貌,让农耕文化在校园重新绽放活力,是每一位十二中学子的责任与使命。
凝心聚力 继往开来 携手共建太空农场
同学们怀着激动地心情从蒋炎富校长、张统雨博士的手中接过了“太空农场”的牌匾。
随后,学生代表高一(6)班黄洛卿同学发言。她表示,“太空农场”的正式启动为同学们提供了综合学习和锻炼实践的良好平台,大家不仅能够在每次活动中积累关于土壤、植被等各方面知识,还可以更立体多维地了解智慧农业,拓宽视野、历练本领。身为十二中学子,相信同学们一定可以保质保量地完成这项平凡但不简单的劳动实践任务,在耕耘中收获硕果,勾画谱写出更加炫彩的蓝图!
热火朝天 干劲十足 汗水凝聚劳动之美
启动仪式结束后,同学们积极投入到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实践中。刚刚启动的“太空农场”基地里杂草较多,草根已然深深扎入到了地下,给拔草带来了很大困难。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同学们提前准备好劳动工具,带上手套,扛起铲子、锄头和钉耙,挽起袖子,弯下腰,不怕脏、不怕累,高效进行了拔草和土壤改良的实践劳动。大家个个干劲十足,虽然已是满头大汗,但是依然笑容满面,充分感受着劳动的乐趣。












以下是同学们的劳动感悟,快来看一看吧!
我体会到劳动成果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就可以取得的,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我们小组在努力自己埋头拔草了一段时间后,明显意识到效率的低下,因此及时调整了劳动策略。杂草最多、最难拔的地方有三个人负责,每个人分别使用三种工具:锄头、铲子和钉耙。第一位同学用锄头把杂草先大片砍倒;第二个同学尾随其后,用铲子将地底下的草根翻出;最后一位同学用钉耙统一将杂草和草根一起集中堆放到一边。这样的分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让我们充分体会到团结合作的力量、乐趣以及成就感,在今后的劳动活动中相信我们一定会更有动力!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大国,自古以来,劳动一词时常被人们所称道。早在周朝便有采诗官云游民间,书写记录下那“采采芣苢,薄言采之”的悠扬民歌。如今我有幸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得力于新科技的应用,来体验一下“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劳作之乐。当麻布手套与枯黄的艾草接触时、当平整的鞋底踏上松软的泥土时,我的身心也飘飘然着,仿佛自己就是那一介农夫,做着每日痛并快乐的劳作,享受着挥汗如雨的快意。恍然间,我似乎感悟到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意趣,享受劳作的乐趣,体验不一样的田园生活,是我的荣幸!
撰稿 | 本部校区高一(8)班 董思萱

自古以来中国即以农立国,耕读持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征。农耕经济是塑造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根基,“耕读文化”作为农业社会的文明基因一直渗透在中国人的生活生产方式、道德学养、为人处事乃至各类文化艺术之中。
“太空农场”是学校为学生搭建的一个集实现农耕劳动教育、劳技学科教学、校园环境绿化、学生观赏实验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践基地。同学们不仅“足不出户”,在校园内就能近距离接触自然耕种环境,开展以农作物培育为基础的观察选种、种植、栽培、松土、施肥、记录等活动,还能充分锻炼自身的劳动基本技能和科学探究思维,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与责任感。这片校园内的农场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参与劳动、动手实践的热情与积极性。
校长致辞:耕以养身 培育劳动新风
蒋炎富校长在启动仪式的致辞中着重介绍了“劳”的内涵。“劳”字是会意字,在小篆字体中,上面是焱,即“焰”的本字,表示灯火通明;中间是秃宝盖,表示房屋;下面是“力”,表示用力,指要通过辛勤的付出才能奋斗出充满光明的未来。随后,蒋校长向参会的同学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和要求:希望同学们不吝体力、精力和智力,在劳动中运用知识技能,创造知识、创造未来,实现自我价值。

专家引领:传承使命 弘扬耕读文化
张统雨博士在发言中提到,中国的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古有白居易观刈、范成大看耕作,这些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传承和弘扬中华农耕文化,展现新时代中学生的创造力和精神风貌,让农耕文化在校园重新绽放活力,是每一位十二中学子的责任与使命。

凝心聚力 继往开来 携手共建太空农场
同学们怀着激动地心情从蒋炎富校长、张统雨博士的手中接过了“太空农场”的牌匾。

随后,学生代表高一(6)班黄洛卿同学发言。她表示,“太空农场”的正式启动为同学们提供了综合学习和锻炼实践的良好平台,大家不仅能够在每次活动中积累关于土壤、植被等各方面知识,还可以更立体多维地了解智慧农业,拓宽视野、历练本领。身为十二中学子,相信同学们一定可以保质保量地完成这项平凡但不简单的劳动实践任务,在耕耘中收获硕果,勾画谱写出更加炫彩的蓝图!

热火朝天 干劲十足 汗水凝聚劳动之美
启动仪式结束后,同学们积极投入到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实践中。刚刚启动的“太空农场”基地里杂草较多,草根已然深深扎入到了地下,给拔草带来了很大困难。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同学们提前准备好劳动工具,带上手套,扛起铲子、锄头和钉耙,挽起袖子,弯下腰,不怕脏、不怕累,高效进行了拔草和土壤改良的实践劳动。大家个个干劲十足,虽然已是满头大汗,但是依然笑容满面,充分感受着劳动的乐趣。












以下是同学们的劳动感悟,快来看一看吧!
我体会到劳动成果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就可以取得的,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我们小组在努力自己埋头拔草了一段时间后,明显意识到效率的低下,因此及时调整了劳动策略。杂草最多、最难拔的地方有三个人负责,每个人分别使用三种工具:锄头、铲子和钉耙。第一位同学用锄头把杂草先大片砍倒;第二个同学尾随其后,用铲子将地底下的草根翻出;最后一位同学用钉耙统一将杂草和草根一起集中堆放到一边。这样的分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让我们充分体会到团结合作的力量、乐趣以及成就感,在今后的劳动活动中相信我们一定会更有动力!
——高一(6)班 张舒毓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大国,自古以来,劳动一词时常被人们所称道。早在周朝便有采诗官云游民间,书写记录下那“采采芣苢,薄言采之”的悠扬民歌。如今我有幸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得力于新科技的应用,来体验一下“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劳作之乐。当麻布手套与枯黄的艾草接触时、当平整的鞋底踏上松软的泥土时,我的身心也飘飘然着,仿佛自己就是那一介农夫,做着每日痛并快乐的劳作,享受着挥汗如雨的快意。恍然间,我似乎感悟到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意趣,享受劳作的乐趣,体验不一样的田园生活,是我的荣幸!
——高一(8)班 蒋丽琴

撰稿 | 本部校区高一(8)班 董思萱
延伸阅读
05·162007
北京市高中军训督导检查
来源:北京十二中校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