绢人动画STEAM 十二中南站校区非遗传承“玩”出新高度

来源:北京十二中发布时间:2018-06-15

每个孩子都是主角

当非遗文化融入电影科技成为一门孩子们喜爱的课程,
当亲手制作的绢人变成定格动画是怎样的一种深刻体验?
如今,这一幕在北京十二中南站校区开设的绢人动画STEAM课程中实现啦!



6月14日早上,北京十二中南站校区铺起了红毯、搭起了背景板,一组组同学如同明星一样踏上红毯,并在背景板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每个同学脸上都洋溢着自信的笑容,摄影师纷纷拍照,一切景象如同参加电影节般隆重,这只是一场主题为“融合·生命·创新”的原创动画电影颁奖典礼暨《绢人动画》STEAM课程结课仪式。这却是同学们展示自己的舞台。

\

\

同学们有多棒!赶快围观下他们的作品吧!

\\\\

\


每一个作品都是一个成语故事,
同学们,请你猜猜看,
这都是什么成语故事呢?


这些把传统的绢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通过使用3D打印、动画设计与制作等方式所作出的动画作品,让同学们近距离的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正是南站校区STEM课程开展的意义。

\

正如北京十二中教育集团李有毅校长所说:“南站校区是拥有首个校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北京绢塑”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滑树林老师及其家人驻守校园亲自向师生传承非遗技艺。而北京十二中一直秉承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的使命,2018年北京十二中南站校区将原有的绢塑工艺制作课程基础上融合国学、影视制作、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而来。这次课程不仅开辟了传统绢塑艺术传承和发展的新手段、新形式、新途径,还使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方面得到很好地培养。让同学们在玩、学的过程中,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匠心精神,同时也鼓励孩子们创新精神,让他们用科技的方式去融合、发展,能更有效的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




够精彩!嘉宾体验不亦乐乎

嘉宾能够近距离观赏学生亲手制作的绢人动画原型、实景道具;也能在非遗大师和南站校区同学们的带领下亲自体验“彩绳编织托盘、彩色铅丝饰品、挤金收纳袋”等手工艺作品的制作;还能亲自操刀动画拍摄和动画人物模型3D打印,可谓精彩纷呈。

\


从绢人的每个手指、服饰、到动画的拍摄、后期剪辑到配音,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辅导下,全部自己动手制作完成,十余个制作小组、六个月的时间、十个成语故事、十个绢人动画,数十个人物的制作以及无数的装饰、道具,每个点滴都凝聚着同学们的坚持与努力。

\


说起这些孩子的坚持,南站校区执行校长王岭更是赞不绝口:“绢人制作需要有铁杵磨成针、愚公移山的精神,我们现在看到的动画作品虽然稚嫩,但已经凸显出我们师生全情投入的热情和不断挑战的坚持。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学生们从零开始,集思广益,反复实验,克服了众多困难,最终圆满完成了自己心仪的作品。

\


这次活动主题的寓意很好地阐释了绢人动画课程开设的最初构想,这是源自于十二中师生的一种使命和责任感——“融合传统经典与现代科技,赋予绢塑文化新的时代生命”,十个动画短片,用科技助力传统,用创新课程助力发展更体现了十二中教育集团作为优质资源代表的担当。

\


这次的颁奖典礼不仅仅是对孩子们学习成果展示,更是对他们团队合作、坚持不懈的匠人精神的肯定,在观看绢人动画短片的时候,嘉宾们完全被孩子们精美的制作,稚嫩的声音,有趣的设计所吸引,不时地发出赞叹,每个动画短片都有他的优势,很难分出伯仲。最终根据投票结果,评选出了“最佳道具制作”“最佳剧情改编”“最佳配音”“最佳场景设计”“最受欢迎动画影片”等奖项。



会后嘉宾们对这次活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主任朱传世认为:南站校区的绢人动画课程通过主题项目式学习,打破学科壁垒,重塑课程新样态;实现了学生物质生活领域和精神领域的贯通,通过全学科的融合教会学生学习、生活、集体协作和交往沟通,全面发展思维,增长能力;同时创造了新的学习秩序,在课程实施中学生领悟学术的逻辑,沟通的法则,乃至心理层面的平衡与调剂。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小学美术教材编辑室贾小川主编,则有感于该课程对学生思维培养与养成教育的真实性。北师大博士生导师梁玖教授特别欣赏学生置身于绢人动画课程之中的“成人”与“成艺”,既有思想的触发,情怀的陶冶,同时又有对于艺术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同时他也建议学校通过绢人动画积极思考和建构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从而把课程做得更加充实,更加美好。




获奖名单如下:



最佳道具制作奖《杯弓蛇影》
最佳配音奖《郑人买履》
最佳场景设计奖《愚公移山》
最佳剧情改编奖《负荆请罪》
最佳协作团队奖《愚公移山》
最佳动画电影《郑人买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