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二京外实践教育活动纪实报道四】5月14日各支分队活动

来源:北京十二中发布时间:2017-05-16
  高二年级5支分队在5月14日完成了最后一天的实践活动,并全部安全返回学校。让我们看看最后一天同学们都经历了哪些充实的实践活动吧。

河南分队实践课程实录

少林精神憾少年  豫州文化享豫悦

     带队教师:阮守华(领队)  刘刚  田祥彪  高嘉敏  李婷婷

     参与班级:高二(1)班 高二(7)班

     实践地点:河南

 

今天是旅程的最后一天,所以同学们格外珍惜和豫州的相处时间,上午的少林寺体验,也让我们大开眼界,少林功夫的独门绝技果然名不虚传,一招一式的背后都是汗水的积累,少林少年,志在四方。河南,这个如同一位博学老者一般的地方,带给我们太多回忆与欢乐,为了在与他道别前再从他浑浊的瞳孔中洞察出他多一些的过往经历,我们来到了河南博物馆,渴求他能像之前一样将他的故事娓娓道来。虽然不忍离别,但我相信,豫州,我们有缘再见。

1. 少林小子志存高远,帝都少年锐气不减

今天是我们在河南的最后一站——郑州,从休息地出发我们前往今日第一个行程少林寺,自古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作为汉传佛教禅宗祖庭,少林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天下第一名刹”之美誉。

\

图1 少林寺前合影

我们在此观看了少林寺国际表演队的精彩演出,早早入场的我们兴奋激动地等待着表演的开始,随着主持人的介绍,少林弟子由后台有序跑出,棍法、拳法、象形拳、十八般兵器轮番上阵精彩非常,少林硬气功更是令人咋舌震撼无比!演出中有互动活动,邀请三位观众上台学习象形拳,我校三位学生很荣幸的被邀请上台参与互动,看到少林弟子的轻盈身形,我们深深的感叹“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套动作行云流水柔中带刚,有气吞山河之势。剑出鞘势如破竹刚劲有力,鞭击空变幻莫测刚柔并济,真是“身如桅杆脚如船,伸缩如鞭势如澜”。

\

图2 少林学武艺

表演结束后我们又依次参观了少林寺、塔林。古树参天红墙青瓦,扑面而来古朴典雅厚重沉静的历史感,像一个长寿且智慧的老者静静伫立在嵩山腹地茂密丛林之中,心如止水默默见证岁月变迁沧海桑田。

\

图3 认真听讲解

\

图4 游少林

2. 风云聚天中,华夏成一统

  中国的文字源在甲骨,出于殷墟
  中国的哲学源在周易,成于老子
  中国的姓氏源在炎黄,根在中原
  中国的国家源在夏代,都于偃师
 

在博物馆中,我们了解到中原何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中原如何开启中华民族文明之源,并在历史发展中浓笔挥洒。我们欣赏到众多远古时代就下的物品,河南铁器的发现让中国炼铁史提早了200年,骨笛的发现让我们了解到那时的乐器就有了七音。最惊喜的是这只骨笛在出土后还能演奏出东北民歌小白菜。这里有太多的惊喜等待我们探索,有太多的奥秘等待我们发掘。

这里特别要提到的就是中国的瓷器发展史,中国的英文是China,这与瓷器的英文相同,可见瓷器于中国之重要地位。瓷器展中令我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瓷瓶”,汝窑瓷分三釉粉青、豆青和天青,其中最珍贵的是天青釉,以其釉色柔和温润、自然淡雅闻名中外,给人感觉恰似雨过天晴,一望之下便是好心情。方文山的词中写道“天青色等烟雨”的天青就是汝窑的天青釉,据传想要烧出釉色纯正,温润如玉的天青釉瓷瓶不仅仅需要工匠的精湛技艺,更需要天时的决定——烟雨天气。我想天青之所以美丽,大概是融了一抹水色,二两清冷,三分工匠心意于小小瓷瓶之中,才如此令人着迷。同学们在展柜前驻足良久,不舍离去。

\

图5 河南博物院听讲

在中原这片沃土上,数不尽的物证折射出文明的辉煌,共同构成一幅幅生生不息,壮丽辉煌的历史画卷,没有继承就没有发扬,没有传承就没有创新,而在继承之前,我们应当知道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中华文化――集千年文化之大成。

随着笔尖跃动的停止,我们的思绪却还留恋在豫州,留恋在这个带给我们无数感慨和欢乐的地方,我们背上行囊,手拉行李箱,带着对这里浓浓的不舍踏上归途。高铁疾驰,从豫州驶向帝都。身后,是历史的厚重感和民族的自豪感,而面前,是未来的神秘感和国家的自豪感。

河南,幸会;河南,再见。

(撰稿:吴昊 刘奥 祁萱 郝耿立 / 摄影:郭浩东 付元辰 / 指导教师:高嘉敏)


杭绍分队实践课程实录

少林精神憾少年  豫州文化享豫悦

     带队教师:张桂霞(领队)  杨毅  马广明  张志刚  李志强

     参与班级:高二(4)班 高二(6)班

     实践地点:杭州、绍兴
 

1. 社戏楼台附舟楫,鲁镇人家尽枕河

带着震撼的心情,我们踏进了鲁迅笔下的世界——鲁镇。以源远流长的越文化为底蕴,鲁镇再现了鲁迅笔下的文学世界。《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故乡》鲁迅笔下的虚构世界跃出纸面呈现在我们眼前,似乎鲁迅儿时在船上看社戏的场景变成了我们记忆中的一部分,而祥林嫂在土谷祠前抱着门槛痛哭、狂人于痛苦中呼号、阿Q在赵府门口逗留、孔乙己着长衫数着茴香豆的场面就好像发生在我们眼前一样。鲁镇的风情不仅在于鲁迅先生建构的文学世界,更在于“人家尽枕河,楼台附舟楫”的水乡风情。乌瓦粉墙的台门店铺,千姿百态的石桥栏杆,纵横交叉的小河水巷,飞檐挑角的戏台庵庙,无不勾起我们内心中对那个时代的怀想。

\

图1 鲁镇合影

2. 乌篷船梦归桥乡,古纤道踏莎水上

5月14日,我们迎来了研学旅行的最后一天。伴随着朝阳,我们出发,前往研学旅行的最后一站——绍兴柯岩风景区。绍兴素有水乡、桥乡、名士之乡的称号,这次的柯岩之行让我们对绍兴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

图2 学生有序礼让乘乌篷船游湖

一进入景区,我们就跟随导游坐船前往葫芦醉岛。乘着摆渡船游走纵横交错的水巷小河,峰峦叠嶂,碧水如镜,青山浮水,倒影翩翩,两岸景色犹如百里画廊,令人沉醉。同学们透过窗户注视着,感叹这南方绝代风景的“浓妆淡抹总相宜”。烟柳画桥,移步上岸,漫步于白玉长堤,我们两两而行,有了更广阔的视野:两岸青山对峙,绿树滴翠。抬头奇峰遮天,脚下清流潺潺。好不快哉。顺着林间小道,我们来到了石佛景区。平静的湖面上,一尊半身佛像镂空于巨石之中呈现在我们眼前。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古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古时,一位忠诚的教徒曾在这巨石之上刻下自己的信仰,今日游人于此感到了心灵的震撼与解脱。寻求道德的进步与觉悟,这大概就是宗教的力量。

\

图3 乌篷船内

绍兴名士之乡的称号名不虚传,毛主席曾在越中名士苑作诗《七绝》“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立足柯岩独特的石文化,越中名士苑以雕塑的形式展现了绍兴从古至今的大禹、句践、王羲之、陆游、徐渭、秋瑾、周恩来、鲁迅、竺可桢等名人的风采。苑中的绿树青草与名人雕塑交相辉映,让我们不由自主地追忆起历史,缅怀古人。

\

图4 柯岩景区听导游讲解

时间如白驹过隙,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杭绍之行的最后一站,启程归航。在一顿简单的午餐之后,我们坐上了回京的高铁。在车上,我们回忆起在杭绍经历的种种欢笑,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家。

(撰稿:李欣悦 荣垂青 / 摄影:李晋哲 马依琳 / 指导教师:张桂霞 杨毅


安徽分队实践课程实录

探寻花山谜窟  寻访糕饼文化

     带队教师:侯爱琴(领队) 赵虹华 范晓媛 王蓓 屈卫国 马福浩

     参与班级:高二(2)班 高二(3)班

     实践地点:安徽

 

5月14日,踏着熹微的晨光,安徽分队开启了最后一天的徽州之旅。 

1. 花山谜窟寻奥秘 十二学子遇迷津

上午九时许,怀着好奇与期待,我们抵达了今天行程的第一站——有“北纬30度神秘线上的第九大奇观”之称的花山谜窟。谜窟在千年之前由人工开凿,这处谜窟是何人修建?修建是为了做什么?在技术匮乏的几千年前,这里是如何修建的...一直有无数谜团尚待破解。我们走过悬挂于新安江上的吊桥,一路走进神秘的石窟,一时豁然开朗,宛如来到了一个巨大的地下宫殿:廊中有廊,洞中套洞。面对宏伟雄浑的35号洞窟,曲回通幽的2号石窟,我们不禁思考,早在一千七百年前的古人,如何知道用32根柱子分担顶部岩石压力,使之不坍塌?又如何知道用不同的开凿纹路,防止洞内岩石的风化?如何知道土质疏松,而用上粗下细的象鼻柱来做支撑…这一系列的巧夺天工的设计,引发了我们的猜想和深入探索的欲望,往事越千年,在惊叹于古人智慧的同时,也激励我们去探索更多的自然奥秘。

\

图1 探秘花山谜窟

2. 糕饼美食传徽商风骨 舌尖徽州迎四方来客

离开壮观的花山谜窟,我们来到徽州糕饼博物馆进行参观。传徽商风骨,续徽食风华,徽州的特色糕饼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徽州人的一年四季、一生一世都承载在这小小的糕饼之中,糕饼更是徽州人人生的重要见证,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读书经商,男婚女嫁,糕饼都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同学们参观博物馆内的展区,同时也亲自品尝了最具徽州特色的美食——黄山烧饼、徽墨酥、黄山豆干,品味舌尖上的徽州,感悟糕饼中的人生。记得有人曾说:“胃是一种无法格式化的电脑,它永远记得最早的食物味道和营养,也记录着人情世故和时间岁月。”糕饼于徽州人就是悠长岁月里的无限温情吧。

\

图2 参观徽州糕饼博物馆

午后,我们两班的同学也用自己特殊的方式为母亲庆祝节日,祝福她们福泽绵长,健康长寿。然后,我们前往黄山北站,踏上回京的列车。在返京的高铁上,同学们践行着身为十二中人的出行之礼:或是读书,或是自习,或是进行休息调整,为第二天的正常上课做好准备,真正做到了安静、有序、有礼,在车厢中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充分体现了大十二人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

图3 告别徽州

\

图4 高铁上的学习

一生痴绝处,有幸到徽州。安徽分队的徽州文化寻古之旅至此告一段落,然而徽州水墨绘就的眉目依然黑白分明,青山铸就的骨骼仍旧挺拔俊秀,碧水织就的衣裳仍在随风摇摆,她粉雕玉琢的容颜令我们见之忘俗,她求真务实的精神让我们久久不忘,时刻鞭策自己。我们通过此次实践学习,几天来课题研究的分享、交流、提问互动和思想碰撞,使我们从徽派建筑、徽州茶文化、徽州地理环境、黄梅戏的文化起源与特点等多方面、全角度地进入到徽州的精神世界。越深入了解徽州,越体会徽州文化的广博与精深。这次研学之旅,在高中学习的年轮里,刻写了徽州印记--"敏行知性期长志,吃苦攻坚当少年"!我们十二中的少年们会继往开来,传承优秀精神,勇于创新,做未来的栋梁!

撰稿:张若滢 李寰 王悦琦 段熙涛 / 摄影:杨雨凡 杨宇轩 / 指导教师:赵虹华)


西安分队实践课程实录

博物馆历史之旅  长安行收获满满

 

     带队教师:郑栓平(领队)  浦仕毕  兰宁静  张晓彤  王金

     参与班级:高二(8)班 高二(9)班

     实践地点:西安

 

5月14日上午8点,高二8班和高二9班的所有同学启程前往陕西历史博物馆,开始了西安游学之旅的最后一个行程。

刚到达陕西历史博物馆,乌云笼罩着整个长安城,小雨淅淅沥沥地落在历经百年沧桑的地砖上。同学们排队进入了博物馆,首先参观的是第四展厅-----大唐遗宝,这些瑰宝又被称为“何家村遗宝”,中国权威考古机构将其列为20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在参观展品时同学们赏其美、品其韵、思其华、解其迷,并从中感悟和领略大唐文化的精美绝伦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之后,同学们自由解散,参观第一、二、三展厅,第一展厅展示了史前、商周、秦代的文物,讲述了从蓝田人到青铜器乃至兵马俑的故事,如人面鱼纹盆等国宝级文物;

\

图1 游览参观学习

第二展厅以汉代文物为主,展示汉代经济生活和科技生活的发展,另外展示了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痕迹。如鎏金鎏银竹节薰灯,汉武帝赐予平阳公主的皇家物件。

第三展厅为我们讲述的则是盛唐气象,这一时期的陕西文物反映出隋唐文化通过兼收并蓄、创新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将玄宗养舞马的传说证为史实,三彩女立俑告诉你唐人眼中美人的样子,最后的“告别帝都”部分讲述了古都生活化世俗化的过程,和盛唐比甚觉惋惜和伤感,但黑釉油滴碗和青釉提梁倒注壶仍然展示了宋代治瓷的高超水准。

\

图2 师生同学习

结束了博物馆的参观,同学们对于文物保护又有了更深的感受:在感叹中华文化灿烂辉煌的同时,也希望中国的考古以及文物保护技术能够日益提高,使得这些见证中华历史文化的瑰宝能更完好保存。

\

图3 小小摄影家

午饭过后,我们的西安之旅已然结束,乘车前往西安北站回京。依恋与不舍涌上心头,四天转瞬即逝,还记得刚来到这座古城时好奇的心情,再回味这四天古城给予我们的文化气息,我们在心里默默地说了声:“再见,西安。”

最后,感谢学校给了我们这次走出课堂的机会,领悟古帝王都之美,让我们通过研学活动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撰稿:韩羽倩 / 指导老师:王金


江苏分队实践课程实录

拙政园水色庭前绕  博物馆岁月耳畔闻

     带队教师:姜政(领队)  白雯  邹志宇  王红梅  于秀琴  鲁营霖

     参与班级:高二(5)班 高二(10)班

     实践地点:江苏

 

今天是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母亲节。母爱是贯彻我们整个生命的阳光,即便远行,亦不可忘记。昨天,高二五班与十班的同学们在晚饭时间,通过微信为妈妈送上了祝福。那一句句“祝妈妈母亲节快乐”里,充满感激与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愿我们的深情能通过网络,传回到千里之外的母亲的耳畔。

\

图2 录制母亲节祝福

1. 拙政园:曲径通幽处,深林隐归心

拙政园,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是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历时16年建成。园的名字暗喻自己把浇园种菜作为自己(拙者)的“政”事,距今已有500年的历史。

\

图2 认真聆听讲解

一进园,入眼的便是蓊郁的林木,碧绿的湖水。相传,初建之时,这里是一片菜园,名为归园田居。百年以来几经变迁,如今,现代花园取代了原有田地,唯余墙壁上的寥寥数语,仍诉说着着原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情怀。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这句词道出了女子闺阁之深藏,亦道尽江南园林之幽深。园林建筑原有许多讲究,拙政园又属江南古典园林中的登峰造极之作,其中的障景、借景之法运用的巧妙非常。

十二中的同学们在这里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得到了一次不错的休憩。在导游先生幽默的讲解中,同学们领略了与谁同坐轩中的清雅,倒影楼的精妙,海棠春坞的高洁寄托……苏州园林竟有如此魅力,虽然建筑早经后人翻新,而那分“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心境却流转百年,浸润着每一位碌碌游人匆忙的心。

值得一提的是,在拙政园,同学们展现了北京十二中学子的高品质高素养:高二十班的董宇航同学发现一处水池上面漂着矿泉水瓶,主动捡起并扔进了垃圾桶,让园林更加赏心悦目。

\

图3 拙政园合影

最终,同学们在北门与导游先生合影留念。

2. 揽苏地丰饶事物博,叹古今风流岁月悠

苏州博物馆设计者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园内建筑白砖灰瓦、曲径幽通,极富江南特色。新馆与旧馆珠联璧合,既保留了忠王府古建筑的风韵,又富有现代化气息。馆中格局亦是极雅,淙淙流水使人心旷神怡,窗幕巧妙运用借景手法,将院内景色揽入画中。

这里的展品贯通古今,却始终有一个“秀”字蕴藏其中。牙雕精致,蜜色瓷温润小巧,吴门书画笔触纤细意蕴朦胧……如果说北方艺术品的华丽与豪气,使人想起皇命如山因而望而生畏,南方艺术品的古朴而小巧,则吸引人将其捧入掌中,细细品味。

同学们在这里深刻的领略了苏州文化的魅力,受益匪浅。

四天旅程就此结束。早已读懂“盛筵必散”,然而当导游哥哥站在大巴前部,带着与四天前别无二致的微笑说出那句“再见”时,仍然万分不舍。感动于每位师长,工作人员的倾情付出;感慨于江南小城水乡的温柔与悲伤;感谢每一位同学的陪伴!

\

图4 苏州北站火车站广场

现在想来,从繁重的课业里抬起头,投身苏地灵秀小巧的园林与古韵丰厚的长街之中,这经历实在美的像梦。

再见了,江苏。

谢谢你,江苏。

(撰稿:王雨桐、海腾飞 / 摄影:于秀琴老师  / 指导老师:白雯、邹志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