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部境外课程学习活动之学生感想一

来源:北京十二中发布时间:2016-04-18
一、国际部美国海外课程学习项目---03.08最难忘的生日
 
  16岁的生日是此次赴美学习旅程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事。3月8日是我的生日,之前的每一次都有父母在身边,而这一次我的生日是在美国过的,并且,由于中美时差的关系足足过了两天的生日,真是令我特别的开心!

\

\
 
  记得那天早上的时候老师、同学、住家都非常安静,就在我以为要自己一个人过的时候,班主任张老师悄悄的跟我说"住家一会儿来给你过生日你知道吗?你先准备词一会儿说两句。"我一下子愣在了那里,好久才回过神来,居然还有人跟我一起过生日?于是赶紧准备了英文稿,拿在手里一直念叨。果然,过了一会儿住家的爸爸和妈妈就来了,住家爸爸拿着一个大蛋糕,上面还有两个小小的类似于蛋糕饼之类的东西,住家妈妈手里拿着的还有两个大气球,她把气球送给我并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并说"生日快乐!"当时非常感动。不过可惜的是住家送完蛋糕就走了,她说:"我先不打扰你们了,我知道你们一会儿还有考试!你们先尽情的high一会儿吧!",令我更感动的是还有咱"大十二"的大蛋糕,这是我们出国前学校特意记下我生日的日子,筹划了这次生日庆祝活动。生日会是由班长主持的,能被大家记挂着、能在异国他乡有这样一个惊喜,让我非常感动。老师给我戴上小公主的生日帽,我们一起切了蛋糕,遗憾的是由于太紧张准备好的生日词被忘的一干二净……同学们为我唱生日歌,歌声一阵阵地传出,好像永远也不会断。沉浸在优美的歌声中、温馨的祝福中、深深的友情中,我心中充满了感谢、感动,久久不能平静。

\
 
  这是我从未经历过的生日,用一个英文词来形容就是unforgettable。我想我很幸运在美国来庆祝生日,回忆蛋糕的味道,是超级的甜,能感觉到上面的砂糖在嘴里融化,也许那就是幸福的味道,Rebekah用一个词总结了住家对我的感情那就是:溺爱。16岁的生日随着时间的流逝,过去了。但是这份美好的亲情回忆,会永远印在我心中!(撰稿:韩笑然)
 
二、国际部美国海外课程学习项目-信仰•历史
 
  三周的美国生活结束了,我们踏上归国之路。在临行的大巴车上,我望着伫立在车旁送行的麦特,我的男住家,他的眼神告诉我,他的心情很复杂。我们不属同一国籍,不属同一肤色,但在这三周之间形成的隐形的血脉将我们的心紧紧连结在一起。车子发动了引擎,麦特的身影在我的眼前渐行渐远,泪水浸湿了胸前的中国国旗和美国国旗。我闭上了眼,脑海中回放着这三周的美好时光。

\
 
  【有关信仰】
  我第一次进入了教堂,感受到了美国家庭坚固的信仰。在教堂里,我印象最深的一堂课就是"为什么当基督徒是件难事"(我从不曾思考过这个问题)。我了解到,基督徒们在世界上饱受着无神论者与多神论者们的迫害与歧视。这或许也就是"为什么坚持信仰是件难事"的答案,因为你或许要面对那些没有信仰以及与你信仰不同的人的排斥。在唱响圣歌时,我才知道每一首圣歌都不一样,有的表达对耶稣的爱,有的表达对耶稣的赞美,有的表达对耶稣的忏悔......在那时,我的心是平静的,神圣安宁的氛围抚平我心灵的创伤,消除我心中的傲慢与偏见,一切苦恼被抛在脑后。之后的世界宗教的老师Mr.Brosseit,让我对信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是一个国际学者,游历过每一个洲。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地讲着宗教或宗教间的故事,那些不为人知的先知与神之间的故事。让我颠覆了对于"无神论"的认识。上过了他的课,我也踏上了寻找自己心中信仰的路。
 
  【有关历史】
  年过六旬的美国战争老师Mr.Jautakis,是一个"政治家",他非常幽默,对美国的政治与当今世界格局侃侃而谈,当我说出我姓毛的时候,他调侃道:"这不就是毛主席吗?"从第一节课到最后一节课,他一直叫我毛主席,并与我交换许多对于某个历史阶段、政治事件或人物的看法,我们也用彼此的知识与逻辑表达出了对方的看法--我们谈到一战起因经过、二战天皇、抗美援朝、越战......Mr.Jautakis是一个彻底的国际学者,行走在国际道路上,尽管他是一个美国公民,享受着国家赋予的公民权利,但他不会因此而否认美国做错的事情。在课堂上他调侃现在各个美国的总统候选人,调侃着曾经那些"多余"的战争与总统。客观的事实在他心中是唯一可利用进行判断的依据,这是我最为赞赏他的一点,也因此会让我永远记住他,一位年迈的"政治家"。
  此次美国之行,有一些感想留在心中更好。我相信我一定会再次踏上美国这片土地,与那些朋友们相见,我爱他们......(撰稿:毛远洋)
 
三、国际部美国海外课程学习项目---不止于差异
 
  这次美国之行虽然只有三周时间,却让我深深感受到中西方在文化、生活方式以及教育体系上截然不同的差异,下面,我想从四个方面讲一讲我的体会和思考。
 
  【学习-纪律】
  都说美国是自由的。的确,在那里,在不打扰他人及课堂秩序的情况下学生们可以选择自己认为舒服的坐姿或者干脆席地而坐;在那里,课上嚼口香糖,吃东西是被允许的,但是你会很少有同学这样做,因为他们知道这样做会影响上课效率;在那里,学生染发化妆,穿着打扮是他们的自由。但美国的自由不乏规则。我的课表中有一节是写作课,在这门课上,老师一般会在读完文章后请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课堂上同学全部在认真听讲,无人玩手机,睡觉,全部参与进思考,与老师互动。如果想要发表意见,都会在上一位同学回答完在举手经过同意后再补充或提出疑问。在这三周期间,我深深感受到了美国学生的自控力和自觉是多么强大。也许所谓自由并不等于无拘无束,而是在规则中的多样化。
 
  【学习-教学方式】
  美国的老师更像是一位引导者,他们从不平铺直述知识,而是在学生困惑时提点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总结从而得出结论。回想在美学习的"企业家精神"这门课,每节课老师都会让我们模拟企业家投资一个项目,概括项目内容、总结解决方案、最后小组讨论;或者是阅读一篇社科类文章、然后小组讨论、想出解决办法。想一想这些课堂上的内容,不就是公司合作,并购,发现商机的缩影吗?老师在课堂上讲课的时间极少,更多的是倾听一个一个小组的方案,与他们交流,在谈话间让学生们知道项目的不足之处并促使他们改正。而中国的老师更善于传授知识,解答疑问,学生则是重于接受和反馈。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不能说哪个更好。在我看来,只能因人而定。中国学生数量众多,传道解惑不可否认是我国现存的基本教育方式,但孔子亦云"因材施教",越来越多的老师也在关注个体。教育并非一日之计,或许你我日后从美利坚留学归来之时,会选择投身于教育事业,集两家之长,创更高的教育方式。

\
 
  【学习-制度】
  美国学校实行的是走班制,这也是我第一次亲身体验像电影里主人公一样,下课后穿行在走廊里,在自己的locker前放书取书,走向下一间教室。而这一切都要在短短五分钟内完成。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美国的同学们都是自觉右行,尽管时间很紧,但走廊里从来没有发现过拥挤和喧哗的情况。在写作课上,Mrs.DeBoar老师特意与我们聊过中国的固定课表和美国的走班制。在他们看来,中国的制度让人惊讶。听说学校已经在开展走班制了,期待会有符合中国国情的成熟制度出来吧。

\
 
  离开美国的那天天色还未亮,尚有星月。日出斜阳,黎明似血,天之将明,窗外的绚烂渐成回忆的背景色。思考的维度决定做事的方式,没有这三周的经历,我就不会有这样的思考。不经历,不了解,不震撼,不思考。看见差异,但不能止于看见,近处,回到中国后我应该取其精华,改掉坏习惯;远处,未来的我必定会从美利坚回到我深爱的土地,记忆铭记于心,指引我奋斗。(撰稿人:张千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