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老师“盯”的课堂如何提效

来源:北京十二中发布时间:2020-02-12
  转眼就要开学了,但这一次比较特殊,在没有老师“盯”的家里上课,家长有些着急,没有老师的课堂怎么让孩子学习有效呢?其实家长不必焦虑,我们需提前和孩子做几个准备工作。

第一要有心理准备

  学生内心恍恍惚惚是上不好课的。这种家庭课堂一般也会提前给课表。讲什么内容,需要准备哪些东西,建议需要多长时间等等,提前可以预知,家长不必介意有没有老师盯住孩子的那双眼,需要介意的是孩子能不能盯住自己的心。换个角度说学生上这样的课,心中必须明白上课的目的是什么,预想得到的结果有哪些,我要学,不是别人让我学,这些事一定先想通,只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刺激自动力的目标,才会对自己的认知过程有主动管理的欲望,主动调整方略的思考。所以在上课之前依学段不同,家长一定要引导孩子制定,或和孩子一起并肩制定,或放手让学生主动制定将要学习的计划,家长陪伴很重要,让孩子对自己订的计划有心理认同感。同时家长也要有这种心理准备,计划先行,问题出现,不抱怨,想办法激励孩子修正便可,别忘了还有老师的指导呢。

第二要有方向导引

  就像你本想去东北,结果却跑到海南,即便你用了最好的交通工具也会南辕北辙。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学生们同在一个课堂,但他们听课效率并不相同。有的同学主动听讲,随听随把问题提出来与老师进行有效互动,下了课收获多多,连写作业的速度都快。有的学生一路走来,要么没有方向,人在心不在,被动听讲,接受的知识碎片化,所以课下或用大量的时间自学再写作业,或速速应付,课上课下都呈现无效的状态;要么方向跑偏,死拧自己一套,钻牛角尖,不听其他,老师所语片面肢解。究其根本就在于他们的大脑是不是与老师进行有效的思维互动,而不是人在家或在学校的问题。只要想学,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空中课堂或其他上课方式与老师进行沟通。

  那么如何做才能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呢?给大家提供一点方法参考。比如说根据课表,我们提前可以做一个小小的预习,预习的目的不是说一定学会,而是把你预习的内容分出层次,哪些是会的,课上老师讲再复习一下,也许这是解决其他问题的支撑点;哪些是不会的,可以准备些问题,听看网课时,我们就会在头脑中主动的去迎合这些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或还可与老师思维进行碰撞,你会发现有时你会与老师的想法不同,这些都是可以与老师切磋的地方。依据反馈再进行巩固练习,或通过作业进行验证,遇到问题再质疑,进而再解疑,在实践中将知识熟化于心。因而我们说这种预习是有备而来,先引一下听课的方向,让自己的思维主动起来。

  在这里我们特别强调,对于学习来说,会和懂不完全是一个概念。老师说会了吗?有同学说会了,也许这种会只是简单重复老师所讲,变个数据,脱个“马甲”就不认识啦,那不叫真会。真正的会叫懂,是可以将所学的知识提炼出规律,并可以运用在实践中解决新的问题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习要养出能力,在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过程中一定是潜移默化活跃思维的过程。

第三要能务实操作

  有了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还需有强大的自制力来落实这个计划。依照学生学段不同,家长的导引作用也就不同。学段越低的孩子,学生家长的引领性越强。学段越高,家长的引领性越弱,但都需要有参与意识。一般来说,小学1-3年级家长的引领性要强于学生的自主性。4-6年级家长可与学生一起制定计划,在执行过程中一起进行落实性修正。初中家长可以退至后台来引导,让学生学会自主制定并落实计划,家长要及时追踪,不断调整不合理的部分,让孩子形成自己把握自己的习惯。到了高中,我觉得家长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制定自己的计划,预估结果,调动学生主动与家长或老师进行讨论的积极性,及时修正自己的无效计划。但不管什么学段,家长都要以鼓励为主,而且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鼓励。一定切记遇到问题不要俯视学生,常以命令式的角度来审视学习中的问题,问题出现很正常,修正或舍弃也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契机。

  有时候我们来看“学霸”的计划,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首先他们能够有意识的注意自己的学习效率和完成一项具体学习任务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说他们对计划中学习内容的时间预估性很好。比如完成一张卷子,需要多长时间,阅读一篇小说,需要多长时间,一切先做到心中有数,即便出现一点时间出入也是可以有效调整的,从而达到时间上的宽松平衡。其次他们的目的性很强,强大的自律源于他们对目的的追求,继而时间制定很落地,不虚头巴脑。有时候他们会给自己留任务,并且去规定截止日期。对于不同的学科,他们可以建立不同的任务群,而且会在计划中拆解任务,分配时间。此外计划中还可涉及文理学科交叉,内容难易交叉,学习内容合理排序等等,不断调整大脑作息。总之,学习计划中预估能力越强,时间控制力越好,计划落实的就越有效,“学霸”越学越不累就是这个道理。作为家长,如何让自己的孩子顺利成长,我们重点是要思考孩子在学习或生活过程中如何寻找规律和养好习惯的问题,这比要掌握哪些知识更重要,因为学识的问题是可求助老师的。

第四要养成“建模”思维

  很多同学每天去听课,回家又写作业又看书,但是十几年过后,仍然不会自能读书,自主学习,那是为什么呢?关键在于能力形成不是知识点的简单叠加。就像我们如果每天无目的走马观花读报纸,第三天把第一天读的都忘掉了,就算读上十年,也不可能成为“阅读专家”。知识点就像散落工地的建筑组件,需要你智慧地设计、加工与拼接,从而盖出一个令人瞩目的建筑地标。如果你天天死读书,读死书,看似学了很多,但你缺少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咀嚼并内化于心的过程,若不加思考的接受他人想法,没有形成前后相关联的知识体系,又不将知识用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那么这些知识的聚合不能称其为能力。真正会学习的同学,不管是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还是设计或总结单元图表的系统建构形式,他们总是一边学知识,一边在巩固内核,发展外延。总之,“建模”思维就是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巩固、组合、运用等,在这个过程中构建出不同的知识模板,并将这种模板与已知的知识再进行贯通,这样所学到的知识储备才真正转化为能力,这种方式建构起来的知识系统才会有了精魂。

  正如《论语》中所说,“学而思”“学而时习之”,说明学习知识经验固然重要,但如果不加以反思、实践,那便成为“学而不思则罔”了,“学而时习之”的“习”,谈的不仅仅是复习,更是见习、演习、实习,强调实践的重要性。网课听完,反馈与总结很有必要,家长引导孩子学会“建模”思维吧。

  总之学生在家上学,要想效率高,家长不妨先跟孩子一起做好这几方面的功课!


 
北京十二中南站学校执行校长 王玲